韩愈与潮州
乔尚明
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南河阳(今孟县)人。韩姓的郡室是昌黎,因此他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大文学家丶、治家、思想家。曾任吏部侍郎,后人称之为韩吏部;死后谧曰“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的父亲仲卿曾任武昌县令,李白写《思颂碑》称颂他是使“奸吏束手,豪宗侧目”的正直官吏。但韩愈三崴即丧父,依靠长兄韩会生活。后韩会被贬谪至韶州,旋又病故于江南,留下年幼孤儿“十二郎”。嫂嫂郑氏含辛茹苦哺育这叔侄两个孤儿。韩愈从小就立志奋发向上,七崴起即刻苦攻读,,十三崴开始写文章。但他仕途并不顺利,考功名三次不中,第四次才中了进士。其后,又连续参加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均未如愿,离开了长安,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属官,直到公元802年才同到长安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职位。
韩愈一生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五朝,正是唐王朝多事之秋。政治上韩愈秉承儒家的正统观念,反对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宪宗时他协助宰相婓度平定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后来穆宗被叛军王廷凑所围,韩愈奉命深入叛军,义正词严,晓以利害,解除了叛军的围困。在任地方官时韩愈亦政绩卓著,在袁州他曾把没入为官奴的七百多名男女青少年统统赎还给他们的父母,并且废除了负债过期不还、子女没入为奴的陋俗,使穷苦人避免了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韩愈的名字彪炳史册,主要在于他在文学革新事业方面的卓越建树。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并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的地位可以比拟杜甫诗的地位。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宋人欧阳修曾以“杜诗韩笔”来描迹韩愈的文章。六朝文章以骈文为美文,至唐代前期而极盛。骈文绮丽而艰难,不能充分自然的表逹作者的思想感情,形同枷锁,被视为“贵族文体”,改革的呼声不断涌现。到了韩愈、柳宗元时期才建立了文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兴起了一个改革文体、文风和文孪语言的浪潮,被称之为“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成为这一文学改革的带头人。韩愈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柳宗元也说:“圣人之言,其以明《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至宋代,其后继者更发展为“以文载道”的口号,阐明了文艺怍品: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韩愈等人认为,道,即内容及思想性,是作品的主体、灵魂;文,即形式及艺术性,是工具和载体。这就从根本上批判了六朝骈文瘠义肥髀,无病呻吟的弊病。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的重要性。同时,韩愈也十分重视文学的表现形式,即艺术性。他说:“文字暖昧,虽有美实,其谁观之?”(《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克服了只重思想忽视形式的偏颇。在韩愈、柳宗元的倡导下文学改革形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至宋代再经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推崇和鼓吹,形式解放的古文遂成为文学正宗;骈文则成为程序化的庙堂文章。时隔三百年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韩愈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誉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形容韩愈的降世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的另一文学成就就是他的诗。韩文和韩诗后人评为“各有千秋、不宜轩轾”。韩愈的诗自成一种风格,具有开拓新路的创造价值。他以文入诗,使诗体散文化;他善于写长诗,并在诗中发表议论,这不傥是诗歌表达功能的扩大,也为宋诗理趣和议论之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韩诗的艺衠特色是雄伟奇特、千奇百怪。清人叶燮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趄特为鼻祖。然而也有不同的评论,认为韩愈以文入诗不过是押韵的散文,不是作诗。
韩诗既有奇险雄惊的特征,如其《南山诗》、《孟东野失子》等作品,那些光怪陆离的画面和雄奇劲能的语言惊眩心目,以强烈的艺术个性震撼读者的心灵。但是韩诗也具有平易近人的倾向,特别是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认为诗歌艺衠应由险怪归于平淡,他本亼的创作实践也大致体现岀这种创作轨迹正如苏轼所言:“凡文,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韩愈被贬谪潮州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
公元八一九年(宪宗元和十四年),宪宗笃信佛教,当时陕西鳯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中有一根释迦牟尼的指骨,相传每30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可保岁丰人安。宪宗于是耗资动众,以隆重的仪式礼节将佛骨请到长安。并拟在宫中供奉,再轮流送往各寺瞻仰。在皇帝的带动下,王公贵族、市民百姓争相顶礼膜拜,掀趄一场迎佛骨的热潮。韩愈尊崇儒学,不信佛、道,上《论佛骨表》力谏。建议将佛骨投入水火之中,以“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因措辞尖鋭激烈,触怒了皇帝,宪宗便要韩愈以死抵罪。幸得贤相裴度和崔群为之求恕陈情,才使他侥幸免于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然而在携家眷赴潮州途中,他的小女儿不堪颠沛之苦,因病而死。正在这万分悲痛的心绪中,其侄孙韩湘到蓝关为他送行,51崴的韩愈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阻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代的潮州经济和文化还不很发达,加之地处天南海角,是罪臣的流放之所。在唐代,朝廷大贬为地方官佐一般都不问政务,这几乎是一不成文的规定。韩愈到潮州后,以带罪之身,仕途的蹭蹬,家庭的不幸,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要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前路的恐惧,对人君的眷恋,悲、愤、痛、优一齐降临到韩愈身上。谁嬛能指他忠于职守呢?然而,韩愈到潮州不但马上视事,而且在总共不到八个月的时间裹为潮州做了许多好事。
驱鳄除害一据《旧唐书·韩愈传》所载:初,愈至潮阳即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为了解除民瘼,韩愈采取了断然措施。他写下《祭鳄鱼文》,用祭祀的形式向江中投下一猪一羊。随后,韩愈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动员会,以消除鳄鱼在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感,挑选人才使用毒矢射杀鳄鱼或将其驱向远方。驱鳄行动理所当然的受到人们的赞扬。潮州人不忘韩公之恩德,至今在《韩文公祠》廊柱上的一幅对联中写道:
辟佛累千言,霅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关心农桑一重视农业生产是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传统。韩愈自不能例外。他曾说:“粟,稼而生之者,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从他在潮州期间所写的一些祭神文中可清晰看岀他对农桑事业的关怀。元和十四年潮州遭受暴雨、洪水灾害,韩愈在《祭城隍文》中“奔走分告,乞晴于尔神明”。以及其后的《祭界石神文》,新刺史为氏请命,奔走呼号的情景如现眼前。另外,潮州磷溪区有一水渠,当地传说是当年韩愈带人开凿的,名叫金山溪。清澈的溪水至今仍滋润两岸的田畴稻海银渠,扬波叠翠,似在不断倾诉韩刺史奖劝农桑的业绩。
提倡教育一韩愈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坚持把兴学育材作为施治化的根本措施。他在著名的《师说文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傅道、授业、解惑者也。人非生而知之音,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贬谪潮州虽然时间不长,却对潮州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推动潮州文化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办乡校,“刺史岀己俸百千以为搴本,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鲽”。据考证,百千之数相当于韩愈在潮州八个月俸禄之总和,实合米两千石可见韩愈办学决心之大。不仅如此,他还大胆起用当地人才一推荐地方俊彦赵德主持州击。赵德品揅兼优,韩愈称赞他“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赵不负所,当韩愈调离潮州之后,潮州乡学在赵德及其继承者的努力之下,能够立定脚跟,不断发展学风所向,延及齐民。百余年后潮州终于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应该说:兴学教士是韩愈对潮州的最大贡献。正如韩文公祠的另一幅联语,铭刻了潮州人民对韩愈刺史的永远怀念。
去京华万里,化蛮烟瘴雨,胥泽诗书,从此遂成名郡;
距唐代干年,抚古橡苍松,犹钦山斗,况在亲炙芳徽。
公元820年宪宗皇帝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谢表,有所后悔,欲复用之,但皇甫镈忌才力阻,皇帝改派韩愈岀使袁州,在潮州总计居留不足八个月。但是,潮州人民对韩愈感恩戴德,奉若神明,建筑庙堂,祭祀不断。并将潮州碱外鳄溪改名韩江、笔架山改称韩山、韩愈植下的橡树谓曰韩树,“潮州山水皆姓韩”,可见感情之深。
喜看今日之潮州,经济腾飞,文化璀璨。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是由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颗奇葩,并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完整体系。应该说,韩愈正是这一朵奇葩的播种者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振兴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汕文华必将翼振云霄,走向世界!
参考书目:
(1)《韩昌黎集》(中华文学百家词典第十六卷) 伊犁人民出版社
(2)《中国文学故事大观》少年文学出版社
(3)《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
(4)《中华史画卷》南方出版社